复盘公众号:复了个盘 《乱唐·烽火烬霓裳》剧本杀复盘故事简介 时至八月,秋风肃然,刮起了屋顶之上的茅草,洒落在树梢与洼地。竹林旁,总角小儿缠着老人要他讲盛唐之下的故事—那年,石堡城下,声声不战,终化作了一抔黄土。那年,回纥族地,百里积雪,却只有扁桃花茂盛非常。那年,常山郡外,巢倾卵覆,一道祭文跨越千里长河。那年,元法寺中,香火鼎盛,唯不见幽幽紫气直冠云霄。那年,怛罗斯的风云,推倒了名为大唐的第一块骨牌。那年,平卢的疆土上,名为轧荦山的捉生将第一次显露了獠牙。那年,守捉城中的诡谲风云,挑动了这个不可一世王朝的兴衰命脉。…那年,长安城的花车,分外好看。“老头,大唐到底是什么啊?”“大唐.大唐就是——” 《乱唐·烽火烬霓裳》剧本杀测评 我其实并不是一个历史多好的人,直到去年四月份,在无意中翻看历史年表时,我才意外地发现,原来安史之乱自755年始,而整个唐朝在官方编年史中终结于907年,也就是说自安史之乱到唐朝灭亡再经历了150年,这听上去并不久远,不过是两到三代的距离,我们从小就在历史课堂上被灌输安史之乱导致大唐由盛转衰,好像自此就进入唐朝末期,这似乎本没有错。但如果我们纵观整个唐朝历史,唐朝始于618年,这样算来整个唐朝也不过300年的时间,如果非要钻牛角尖般只以数字说话,安史之乱到唐朝灭亡的时间,甚至要远多于唐朝初辟到变乱发生的时间,所以安史之乱并没有导致唐朝走入末期,即便期间历经八年战火,也只不过刚刚踏入中期,反观我们所熟识的很多大唐诗人,刘禹锡、白居易、柳宗元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。大唐不过三百年光景,这与我们大多数人对唐的认知可能是不一样的,毕竟提及大唐就会联想到巍巍中华、盛唐气象,可事实上,除上古时期的夏商周等少数几个朝代,中国亘古以来被常挂嘴边的几个朝代,也大概就在三百年左右,而我们五千年的中华史,就是在这些一瓣瓣的历史碎片下叠覆起来的。在创作剧本期间,查找相关资料时,我发现岑参与杜甫居然曾经共登慈恩寺塔,并为其赋诗,当时,同行的还有高适、薛据等。有关这个慈恩寺塔,我们现在当然有对其更为熟知的名字,那便是大雁塔。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受,毕竟读书时,老师大多只会将这些诗篇一章章单独捧到你面前,将诗人一位位介绍于你,但几乎不会提及他们之间的关系,而所谓的时代背景大多都成了虚妄--就好像当你知晓“轻舟已过万重山“是李白自免罪放还之后所写,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是苏轼自“乌台诗案”后第三个年头所作,这期间品读的滋味便是大不相同。而原来你曾熟识的两位在课本之中好似并不相干的诗人,却在他们故事里,彼此相识,更是一生的友人,那一刻,这些书本中的形象,便不再扁平,这其实是我们品读历史中最容易犯下的错误,便是忽视当时环境,脸谱化历史人物,每当我们质疑或调笑人物在历史当中所做的决定时,务必要清楚,他们也曾是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人,就好像《死亡诗社》中基廷老师让学生们去观察那些过去校友的照片,他们也曾那样真实且年轻,他们也是一个个有情感的人物。而这一切,大概就是我所做这个剧本的起因,我希望能将这些人物故事带给更多的人,他们有些是主角,有些则是借主角之口,诸如活在魏昶与王韫秀口中的王忠嗣。但这里依旧要加以提醒,剧本并不是历史,是加以艺术创作改编的产物,我尽可能去贴合时代原貌,但为了保证剧本逻辑顺序,也会出现某些事件发生年代向前或向后推移,甚至将事件嫁接的改编。还记得在剧本创作中期时的元载,在他的故事末期,并不是当下这样一个形象,而是更富有野心以至于会招致王韫秀玩家的厌恶,我一直在想这样设计的对与否,直到那天我闲游至大雁塔,脑海里翻涌着有关王韫秀与元载的桥段,那一刻,那个名为王愠秀的形象竟好像真的说话了一样,她在呐喊,在告诉我她心中的元载才不是那样的形象,当日回去我连忙将元载结尾前的一幕,更改至现在的模样。如果有幸,你因为这个剧本对故事中某段历史或角色真的产生了兴趣或羁绊,其实并不是这个剧本做好了什么,而是你本身就拥有感知它的天赋,这是你自己的力量。但如果你因为剧本内容产生了不适,我也要说一声抱歉,希望你相信没有任何一个创作者的创作初衷是为了激怒任何人。有句已经颇为烂俗的话,叫”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”,这话在我看来,其实太过傲慢。因为你很难以评判对方的理解是否可以定义为误解,毕竟在你所提供的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,对方确实可以只凭借当下的信息,来对你的表达进行定义。所以在我看来,“被误解是每一个表达者应尽的义务”,不需要用什么所谓的宿命来装点自己。喜欢它的,我想说谢谢你。不喜欢的,也希望你不至太过恼火,毕竟剧本不过生活的调剂。所以自剧本发售以来,我便再没看过任何剧本评测,直到发行联系我,需要写一段类似寄语的话在千岛,我才再次点开这个平台,由于我不知道这段寄语所需长短,原本只写了一句,发行要我多少再写点,便有了以上。如果最后其实也只需一句,那便麻烦只取这最后一句--不论这个冬天如何,让我们一起期待,在夏天到来之际大展身手吧!